牙外傷的分類及治療原則

牙外傷作為口腔學比較簡單的內容,在考試中出現時要保證不要失分,中公醫療衛生人才網幫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。
牙外傷包括牙震盪、牙脫位和牙折等。牙震盪是牙周膜的輕度損傷,又稱為牙挫傷或外傷性根週膜炎。外觀無改變,不鬆動,無移位、可有輕微酸痛感,垂直向或水平向叩痛,可能對冷刺激有一過性敏感症狀。 X線片表現正常或根尖週膜增寬。治療原則為調整咬合,牙髓活力測定,定期觀察,一旦確定牙髓壞死即可做根管治療。
牙脫位時,部分牙周膜撕裂,血管神經斷裂,外傷牙的相應部分與牙槽骨脫離,並常有部分牙槽骨骨折。分為三種:
1.嵌入性脫位:患牙牙冠明顯短於正常鄰牙,嵌入牙槽窩中,有牙槽骨壁的折斷。常見於乳牙或年輕患者的恆牙。
2.脫出性脫位:患牙鬆動,較鄰牙長出。
3.全脫位:牙周膜完全斷裂,牙齒與牙槽骨完全分離。脫出的恆牙如果進行適當的緊急處理,將有可能存活。患者在外傷後當時應找到牙齒,撿起(手捏牙齒冠方,不要捏牙根部),如果牙齒已污染,將其用冷的流動水沖洗10秒,放回牙齒原來的位置。如果不能立即放回原位,應放在牛奶中,或保存在嘴裡(牙列和頰部之間),立即前往口腔專科尋求急症處理。
保存患牙是治療脫位應遵循的原則:
1.部分脫位牙:局麻下復位,結紮固定4週,術後3、6和12個月複查,若牙髓已壞死,應及時做根管治療。
2.嵌入性牙脫位:復位後2週做根管治療術,這些牙通常伴有牙髓壞死,易發生根吸收。嵌入性脫位的年輕恆牙不可強行拉出復位,以免造成更大的創傷。
3.完全脫位牙:0.5小時內進行再植,90%患牙可避免吸收。對完全脫位牙,應做出具體的處理方案
牙折:分為冠折、根折和冠根聯合折。
1.冠折 前牙可分為橫折和斜折,後牙可分為斜折和縱折。
2.根折 外傷性根折多見於牙根完全形成的成人牙。 X線片檢查是診斷根折的重要依據。有的根折早期無明顯症狀,數日或數週後才逐漸出現症狀,這是由於水腫和咬合使根折斷端分離所致。
3.冠根聯合折 佔外傷總數的一小部分,以斜行冠根折多見,牙髓常暴露。
治療時注意:1.冠折 缺損少,牙本質未暴露的冠折,可將銳緣磨光。牙本質已暴露,並有輕度敏感者,可行脫敏治療。敏感較重者,可用臨時塑料冠。
2.根折
對根尖1/3折斷,多數情況下上夾板固定,無須牙髓治療,但牙髓有壞死時,應迅速進行根管治療術。根中1/3折斷,夾板固定,複查時若牙髓有炎症或壞死趨勢應行根管治療術。頸1/3折斷並與齦溝相交通時,將不會出現自行修復。
3.冠根聯合折
多數患牙需拔除。少數情況下,折斷線距齦緣近或剩餘牙根長則可摘除斷冠後,做根管治療後行冠延長術或用正畸方法牽引牙根後,做樁核冠修復。